新闻资讯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形式主义成因剖析及数字化转型路径

  • 49次
  • 发表于2025-06-16 15:25:50
  • 分享:

一、企业热衷于安全生产管理形式主义的原因

(一)外部监管压力驱动

在当前的安全生产监管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各级政府监管部门频繁的检查与考核。监管部门往往依据一系列标准化的文件资料、规章制度等作为检查的重要依据,企业为了在检查中顺利过关,避免受到处罚,便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形式上的合规文件制作,以此来满足监管的表面要求。例如,监管部门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完备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文件体系,企业便简单套用模板生成文件,摆放在资料柜中,以备检查,而对于文件内容是否真正融入日常安全管理实践则重视不足。

 

(二)内部管理短视

部分企业管理层对安全生产投入与收益的认知存在偏差,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环节,而忽视了安全生产管理对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深远意义。他们认为安全生产管理形式主义的投入相对较低,如简单套用模板制作各类文件、偶尔组织走过场的演练等,能够在短期内应对监管,且不会对生产效益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从而选择这种方式来应对安全生产管理事务,而非下功夫投入资源去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三)员工安全意识淡薄

企业员工整体安全意识不足,一方面,一线员工对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规范掌握有限,认为只要完成生产任务即可,对参与本质安全提升活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管理层也未能充分认识到员工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难以形成主动关注安全生产、积极参与本质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形式主义的安全生产管理方式便更容易滋生和蔓延,因为这种形式主义的方式对员工的实际安全意识提升和操作行为规范要求较低,只需员工按照既定的模板文件进行一些表面的配合,如签字、参加形式化演练等即可。

 wz2.png

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痛点难点

(一)风险辨识与管控难度大

企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多样,涉及多种工艺、设备、物料以及人员操作等环节,潜在的安全风险种类繁多且相互交织。传统的风险辨识方法往往依赖人工经验判断,容易出现遗漏和偏差,难以精准全面地识别出所有风险点,更难以对风险进行动态实时的管控。例如,在化工企业中,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压力、物料配比等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不同的安全风险,而人工定期检查难以及时捕捉这些动态变化,从而无法有效实施风险管控措施。

 

(二)隐患排查治理效率低

隐患排查工作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排查的深度和广度受限于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检查手段。企业在排查过程中,往往只能发现一些显而易见的表面隐患,对于隐蔽性强、复杂程度高的隐患则难以察觉。同时,隐患整改的跟踪落实也存在困难,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一些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形成安全隐患的积累,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三)安全培训效果不佳

企业传统的安全培训方式多以集中授课、发放资料等形式为主,培训内容枯燥乏味,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引起员工的兴趣和重视。员工在培训后很难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无法真正提升其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此外,培训的过程和效果评估也较为困难,企业难以准确了解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程度和培训需求的变化。

 

(四)应急救援能力薄弱

企业制定的应急预案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未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潜在事故特点进行编制,导致在事故发生时,预案无法有效指导应急救援行动。应急救援演练形式单一、缺乏实战性,员工参与演练的积极性不高,对演练过程中的应急处置流程和职责掌握不熟练。同时,企业与周边应急救援力量的联动协调机制不完善,难以在事故发生时实现高效协同救援。

 

三、数字技术助力企业安全生产从被动管理到主动作为

(一)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风险动态感知与预警

在企业生产现场的关键设备、工艺环节和危险区域部署大量的物联网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气体泄漏探测器、视频监控摄像头等。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各类数据,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一旦发现数据异常,如设备运行参数超出安全阈值、危险气体泄漏浓度超标等情况,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并精准定位风险位置。企业管理层和安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 APP 或电脑终端及时获取预警信息,迅速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如远程控制设备停机、组织人员撤离、启动应急处置程序等,从而实现从被动等待风险发生到主动实时预警的转变,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二)借助大数据分析提升隐患排查治理效能

企业建立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整合设备运行数据、人员操作记录、安全检查报告、事故案例等各类信息资源。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构建隐患排查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模型进行不断优化和训练。该模型能够根据历史隐患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自动分析出企业潜在的隐患类型、分布区域和发生概率,为安全隐患排查提供精准的方向和重点。同时,在隐患整改过程中,系统可以自动跟踪整改进度,对整改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确保隐患得到彻底有效的治理。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和策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增强安全培训效果

利用 VR 技术创建逼真的虚拟生产场景和事故模拟场景,让员工身临其境地感受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在安全培训过程中,员工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学习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应急处置措施,系统可以根据员工的操作行为进行实时评估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员工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将所学内容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有效提升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AR 技术可以将安全操作规程、风险提示、设备维修指导等信息以增强现实的方式呈现在员工的现实工作场景中。员工在进行设备操作或巡检工作时,只需佩戴 AR 眼镜或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扫描设备或工作现场,即可获取相关的安全信息和操作指导,确保员工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安全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四)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安全信息可信共享平台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数据加密等特性可以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管理提供可靠保障。企业将安全生产制度、应急预案、培训记录、安全检查报告、隐患整改情况等重要信息上链存储,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自动共享和授权访问,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监管部门、周边应急救援单位等外部机构之间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的安全信息,实现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协同共享。

 

例如,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救援单位可以通过区块链平台快速获取事故企业的详细工艺流程、危险物料存储位置、应急预案等关键信息,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救援方案,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同时,区块链平台上的信息透明度也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主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避免因信息造假等问题而受到监管处罚或社会舆论压力,实现了企业从被动接受监管到主动作为维护安全生产形象的转变。

 

通过以上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企业可以有效破解安全生产管理形式主义的困境,克服传统安全管理的痛点难点,实现安全生产从被动管理向主动作为的根本转变,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小时在线服务
服务热线029-8919 9666
方案咨询132 6032 2555 
  • 核心技术
  • AI视频行为识别
  • 物联网数字技术
  • 安全场景数字孪生
  • 元宇宙沉浸式培训
  • 安全管理云分析
  • 解决方案
  • 工业互联网+数字安全生产
  • 人员聚集风险定位监测
  • 数字工地综合管理
  •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预警
  • 加油站安全智能预警
  • 加入我们
  • 省市级代理渠道
  • 行业生态合作
  • 全国服务网点
  • 联系方式
  •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高新路88号
  • 电话:029-88226455
  • 邮箱:398029996@qq.com
  • 邮编:710000
Copyright  ©  2023  雲上中安(西安)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陕ICP备17020421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经第三方整理收集,提供给用户免费学习,如有侵犯您公司版权, 请向我们提供相应资质证明,我们将根据法律相关规定及时删除。